截至10月15日18时,甘肃省最新疫情数据显示,全省无本土确诊病例,无症状感染者7例,均在兰州新区隔离管控点密切接触者中发现。本轮疫情自9月底以来,累计报告本土感染者18例,通过快速响应和精准防控,疫情总体平稳可控。回顾近期防控历程,各级部门展现出的高效处置能力、科学防控策略和全民协同行动,成为筑牢防线的关键。


应急响应:黄金72小时的多线作战

9月28日,兰州市城关区首例阳性病例报告后,省委省政府立即启动应急Ⅲ级响应。省卫健委牵头组建“联合流调专班”,整合疾控、公安、交通等多部门力量,依托“甘肃健康码”大数据平台,仅用8小时完成首轮密接者追踪。省传染病院(兰州)作为定点救治机构,同步启用负压病床20张,储备抗病毒药物及血氧仪等设备满足30天临床需求。值得注意的是,本轮流行毒株为奥密克戎变异株BA.5.2,其隐匿性强特点促使流调范围扩大至“时空伴随者”,排查效率提升60%。

社区防控层面推行“网格化管理”,兰州市设置封控区12个、管控区8个,每个单元配备“1名网格员+2名社区志愿者”服务团队。七里河区敦煌路街道通过“居民微信群+广播宣传”组合模式,每日更新物资配送时间表,确保封控居民24小时内生活需求响应率达100%。


核酸检测:科技赋能的“速度革命”

面对大规模筛查需求,全省启用“20混1”检测技术,单日最高检测量突破800万人次。兰州市在城关区、安宁区试点“移动方舱实验室”,单日检测能力达15万管。省质检院检测中心工程师李明介绍:“实验室采用全自动提取仪加高通量测序仪,样本从接收到出结果最快缩短至4小时。”这种“样本即检测”模式有效避免了传统外送样本的转运延误。

为减少老人、儿童等特殊群体排队困扰,多地推出“上门核酸队”。兰州市城关区组建30支由社区医生、楼院长组成的流动采样队,为行动不便人员提供服务。截至10月14日,全省累计开展区域核酸筛查12轮,累计检测超8000万人次,阳性检出率控制在0.02%以下。


民生保障:织密社区服务网络

物资供应成为民心工程。省商务厅建立“保供企业白名单”,协调100余家商超设立“保供专区”,重点监控蔬菜、肉蛋、能源等民生商品价格。兰州市投入政府补贴资金300万元,在社区开设“临时平价菜点”,每日投放青椒、西红柿等10余种蔬菜,价格较市场低20%。

针对特殊群体需求,民政部门开通“助老爱心通道”。酒泉市开设“无接触物资配送点”,老人凭医保卡可免费领取口罩消毒包;天水市为独居老人配备智能手环,实时监测心率与定位信息,发现异常自动推送网格员。张掖市创新“线上点单+团长集采”模式,社区居民通过微信小程序下单,由社区团长统一协调配送,配送时效缩短至4小时。


防控升级:从“防感染”到“防重症”

本轮疫情中,疫苗接种屏障凸显。省疾控中心数据显示,80岁以上老年人全程接种率为87.6%,加强针覆盖率达72.3%,重症感染者均为未接种疫苗人群。省卫健委出台分级诊疗方案,基层医疗机构设置“发热哨点诊室”,配备血氧仪、制氧机等设备,重点监测慢性病老年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变化。

对于康复者关怀,省人社厅出台“十条暖心措施”,要求用人单位不得因感染解除劳动合同。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开设“新冠康复门诊”,提供呼吸功能训练、心理疏导等特色服务,已服务患者超200人次。医护人员方面,省红十字会组织心理援助热线24小时值守,累计为抗疫一线人员提供心理干预500余人次。


国际视野:跨越山海的抗疫合作

作为古丝绸之路枢纽,甘肃积极融入全球抗疫网络。10月上旬,由世界卫生组织专家组赴兰州考察,对“社区网格化管理+数字化流调”模式给予高度评价。省卫健委与德国黑森州卫生健康局签署合作协议,将开展新冠病毒变异株联合测序研究,数据共享通过国际病毒学数据库(GISAID)实时更新。

一带一路背景下,兰州中川机场口岸设立“国际健康驿站”,为入境人员提供“核酸+抗原”双检测服务,通关流程优化至6小时。敦煌研究院推出“云游莫高窟”线上平台,疫情期间累计吸引全球超1000万观众,成为特殊时期文化传播的典范。


站在新的起点上,甘肃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,为全国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本。当晨光重新洒满黄河岸边的羊皮筏子,当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在晨曦中苏醒,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仍在继续。正如兰州牛肉面馆门口那盏彻夜不熄的霓虹灯所示——面对挑战,唯有守望相助,方能共赴春暖花开。